今天就先来教你们辨别一下,凤梨和菠萝吧。有人区分得很仔细:菠萝的叶子边缘有刺,而且削皮之后还要挖掉一个个的“黑眼”。而凤梨的叶子没有刺,果实也不用抠“黑眼”。
在这个世界上,一定有好多东西让你傻傻分不清:
草莓 和 士多啤梨
猕猴桃 和 奇异果
酸奶 和 优格
凤梨和菠萝
......
这么多东西一次说不完,今天就先来教你们辨别一下,凤梨和菠萝吧。有人区分得很仔细:菠萝的叶子边缘有刺,而且削皮之后还要挖掉一个个的“黑眼”。而凤梨的叶子没有刺,果实也不用抠“黑眼”。
其实,这些人真的是想太多了。因为凤梨,根本就是菠萝啊!植物学上,叫做Ananas comosus。
不管有没有“黑眼”,都是品种间的差异,就跟沙瓤西瓜和水瓤西瓜,都是西瓜是一个道理。大陆的水果商经常把无刺的、皮泛青的品种叫做凤梨,把有刺、叶片带齿的叫做菠萝。然后说“凤梨”更甜更好吃,因为这样就能卖得更贵。
为啥叫凤梨?又为啥叫菠萝?
菠萝原产于巴西,是当地人重要的食品。然而,它的足迹一直没有走出美洲。直到16世纪初,大航海时代到来,热带各国才开始相继引种。
菠萝植株
凤梨这个名字,是台湾人民取的。据《台湾府志》记载:“果生于叶丛中,果皮似菠萝蜜而色黄,液甜而酸,因尖端有绿叶似凤尾,故名凤梨。”另外,“凤梨”在闽南语中发音是“旺来”,所以它在一些地区也象征着吉祥如意。
传入大陆之后,因为它看着有点像菠萝蜜,所以一来二去,就被大家叫成了“菠萝”。
菠萝蜜,比菠萝长得圆润多了,个头也更大。
凤梨,学名Ananas comosus, 食用部位为聚花果,卵状圆柱形,黄色或深黄色,产自华南及福建、云南等省区。
凤梨总共有四大类,分别是卡因类、皇后类、西班牙类和杂交种类。我们一般鲜吃的,以皇后类和杂交类为主。卡因类酸度较高,所以一般只做罐头。然而,北方人民在水果店买到的鲜吃凤梨,经常是最适合做罐头的卡因类,所以总有人觉得酸,口感比台湾和东南亚国家产的凤梨也差一点儿。
糖水菠萝罐头
菠萝配盐水,才能不扎嘴
菠萝好吃,但不像香蕉橘子一样可以直接剥皮吃,菠萝要去掉叶,削了皮,还要抠了眼,盐水泡一泡,才能吃。
为什么非得这么复杂呢?首先得从它的结构说起。
去皮之后的菠萝,表面还有很多“黑眼”需要抠掉,它们其实是花的雄蕊发育来的,叫做“果眼”。但为什么有这么多“果眼”呢?因为一整个菠萝并不是单单一个果实,而是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,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的一个“聚花果”。
黑色的“果眼”
给菠萝“挖眼”非常麻烦,不过吃货的智慧是无穷的,为了方便吃,人们培育出了“无眼凤梨”,是没有了雄蕊的退化版菠萝。
无眼凤梨
削皮抠眼都不算什么,最丧心病狂的是,吃菠萝之前还要用盐水泡。因为菠萝中含有一种菠萝蛋白酶,会刺激我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,产生微麻刺痛的感觉。而盐可以抑制菠萝酶的活力,因此吃鲜菠萝前,最好用盐水泡一泡,防止“扎嘴”。另外,果实完全熟透或者加热果实也会让蛋白酶失活。所以炒菜里的菠萝就一点也不“扎嘴”。
不过菠萝蛋白酶也不是没有好处,它有一个重大的“隐藏技能”——嫩肉!这种蛋白酶可以让肌肉肌丝和筋腰丝断裂,让肉质更加松散滑嫩。这就是为什么中餐里有各种“菠萝配肉”。
菠萝咕咾肉
挑好菠萝削来吃
熟透了的菠萝表皮是淡黄色或亮黄色,两端略带青绿色,上顶的冠芽呈青褐色;如果菠萝的果实顶部充实,果皮变黄,果肉变软且是橙黄色,说明它已达到九成熟。
熟透了的菠萝果汁多,糖分高,味道好。
生菠萝的外皮色泽铁青或略带褐色。要是买回家不打算马上吃的话,那最好选稍微硬一点的,果皮浅黄带点绿,约七八成熟的就可以。
还不太熟的菠萝
除了看,还可以捏。硬邦邦的是生菠萝;饱满又微软的是刚好能吃的;凹陷的就是成熟过度了。另外,用鼻子闻也可以起到辅助的判断作用。成熟度好的菠萝外皮上稍微能闻到一些香味。当然如果隔着老远就扑面而来一股香甜——那估计是快烂了。